当前位置: 研究报告 > 清库存促消费河南酒类流通市场面临大考

清库存促消费河南酒类流通市场面临大考

来源: 河南商务厅 作者: 河南商务厅 发布时间: 2022-08-30 08:57:36

7月马上结束,时间过半,河南市场从去年下半年的酱酒渠道降温,到今年上半年疫情频发下的市场停摆,面对巨大的库存压力,很多河南经销商步履维艰。

今年年初,河南区域众多酱酒开发商面临被厂家砍条码的困境,市场呈现出部分酱酒开发商在考虑“清盘”退出的心态,如今在历经上半年疫情导致的市场暂停后,越来越多地变成了现实(据了解郑州为例仅2022上半年就有3个月门店不能营业)。除了少部分开发商依托模式创新、渠道优势和精准的产品定位,实现小幅度逆势增长之外,酱酒开发、贴牌产品量价齐跌,成为上半年酱酒开发商的基本面,已有酱酒开发商准备洗手退出市场。在这轮周期性的波动中,向2.0时代升维已然成为酱酒开发商的必修课,随着行业逐渐走向成熟、信息更加对称,消费者更为理性,酱酒高利润时代一去不返了。

一、量价齐跌、部分跨界开发商退出

去年上半年酱酒行情持续看涨,河南开发商密集涌入茅台镇开发酱酒产品,但始于去年中秋节的酱酒降温,叠加今年上半年疫情下的消费场景缺失,尤其是5-6月份,商务招待用酒缩减70%左右,在河南市场众多酱酒开发商正面临着巨大挑战。如今厂家的主品价格倒挂,基本与开发产品价格段重叠,在相同的价位段,消费者综合考量品牌、口感、包装等方面的因素,更愿意选择厂家的主品,进一步稀释了开发品的市场份额,在河南市场上,近两年已有不少跨界酒商在清盘退场。

相提并论的不仅是河南,在酱酒消费大省的山东,酱酒开发产品的惨淡行情同样在上演。销量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0%,在河南市场尤其是酱酒品牌及开发产品太多,鱼龙混杂。由于酱酒渠道压货过多,贴牌产品库存偏大,下半年酱酒开发品牌将继续洗牌。开发商销量下降,库存和资金压力过大,投资欲望降低,以前标价1500元左右的产品,现在降到900元左右,酱酒企业最近两年的开发产品集中爆发,市场没有消化库存,开发品牌一拥而上的结果导致市场产品过剩,盈利能力下滑。而酱酒开发产品市场的低迷直观影响部分跨界开发商的退出。

二、酱酒消费降级、低端开发产品逆势增长

在河南市场尽管销量锐减成为基本面,有一些酱酒开发商仍然依托模式创新、推出大众酱酒产品,销量较为平稳,甚至有的逆势增长。市场虽然受疫情和经济下滑的影响,有开发商开发酱酒产品在200元左右市场热度较好,销量可增长至30%左右。但有一定品牌力的产品,如今高性价、酒质好的酒更受欢迎。

随着酱酒市场竞争的深度化,不注重产品质量、不培育基础市场、不做企业文化推广的企业会更难。开发商必须有自己的品牌,走小规模、小批量定制,模式是独特的,通过给企业级客户做定制酒来做市场。“无论是大品牌的开发商,还是小企业的贴牌商,如果没有模式创新,难以找到自己的市场空间,只会越做越难。”和去年同期相比较,行业人士分析,有部分开发商销售额和销量以30%的速度逆势增长,主要是产品布局全面,各个区间的价格、品相、品质不一样,供经销商、消费者选择更多,有效降低了风险。消费降级成为酱酒开发商的共识,以往价格动则上千元的开发产品动销难,逆势增长的开发产品多是大众价位的酱酒。

三、高毛利已成过去、酱酒开发商如何迎战市场

近几年河南市场的酱酒从热到冷,经过新一轮的调整期,酱酒开发商也越来越理智,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的选品牌、开条码。行业人士认为酱酒的高利润时代已结束,新一轮调整期将会延续到今年下半年甚至到明年上半年、乃至明年中秋节前。目前年销售额上亿的大商,基本都有完善的渠道和自建的销售团队,抗风险能力较强,经过此次调整,行业将实现优胜劣汰,未来的生存空间会更大。

有开发商认为,开发品牌不一定要跟随大商,但一定要走自己的路,有自己的定位、风格、目标群体、运营思路。不求速度,要求质量,首先要搭建基地,做好基础市场,前期非必要按流通品思路去做,要做让消费者看得到、喝得到的产品。酱酒市场未来除茅台之外,还有更多有潜力的品牌可能在市场上会有更好的表现。开发商要成功开发一个新品,需要诸多的因素共同发力才能把产品推向市场,如运营思路、产品品相、品牌、品质、营销团队等,是一个系统工程。开发商要想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,就必须放下身段与消费者交流,做好品质,守住价格空间和体系,获得合理利润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市场规划和布局。

免责声明:
1、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“信息来源: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”的所有作品,其版权属于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所有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不要断章取义,并请同时注明:“信息来源: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”。
2、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”文章来源:XXX”的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,并自负法律责任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。
联系电话:010-67801973
主办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标识码bm22000001京ICP备05004093号-1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91号
网站管理: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技术支持电话:010-67801973统一平台技术支持电话:010-67870108